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世界心梗日:救治心梗是每个人的事 别让“沉默的杀手”夺命

2025-11-20 14:39:07 来源:急诊护理组 浏览次数: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病例超250万例,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因心梗离世,部分人群因症状隐蔽,漏诊率较高。正确识别与急救,能让心梗患者生存率提升40%以上。每年11月20日是“世界心梗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是为了提醒全球每一个人:心梗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一、警惕!心梗可能“不按常理出牌”

22.jpg

  很多人以为心梗只有“剧烈胸痛”这一种表现,但数据显示,约30%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确诊时间平均延迟4.5小时。【妇幼健康科普】

  典型症状: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紧缩样疼痛,持续≥15 分钟不缓解,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伴大汗、呼吸困难、濒死感。此类症状在男性患者中占比82%,在女性患者中占比53%。

  不典型症状:可能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易误判为肠胃病)、胸闷气短、乏力头晕、颈部酸痛、单侧手臂麻木,尤其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感知能力下降,症状更隐蔽。统计显示,以“不典型症状”发病的心梗患者,误诊率高达38%,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的比例较典型症状者高2.1 倍。

  高危诱因:高血压(使心梗风险增加4.2倍)、糖尿病(风险增加3.8倍)、高脂血症(风险增加2.9倍)、肥胖(风险增加2.3倍)、长期熬夜(风险增加1.8倍)、情绪激动(风险增加1.6倍)、吸烟(风险增加2-4倍)。此外,冬季低温环境下,心梗发生率较夏季升高37%,需格外警惕。

二、家庭急救“黄金3步”:

AHA2025指南推荐操作

23.jpg

  一旦发现疑似心梗症状,无论症状轻重,都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操作。数据提示正确急救能使心梗患者院外死亡率从 28%降至8%。

  1.立即呼救: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

  首先不要犹豫等待,立刻拨打120。清晰告知接线员“疑似心梗”、“所在地址”、“患者状态”等正确信息,同时让患者保持安静,记录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数据显示,发病后30分钟内拨打120的患者,“门-球时间”达标率(≤60 分钟)为78%,而发病1小时后呼救者,达标率仅为31%。

  ❌ 误区:千万不要自行开车送医!120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可在途中为病人监护、给药,且能实时对接胸痛中心。数据显示,自行开车送医的患者因途中延误、缺乏急救措施,死亡率较120转运者高2.3倍。

  2.保持体位、按需给药

  让患者平躺,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若患者呼吸困难,可垫高上半身(30°左右),避免平躺窒息。

  若患者意识清醒、无出血倾向(如胃溃疡、近期手术史),可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普通阿司匹林需嚼碎,加速吸收);若有硝酸甘油且血压正常,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数据显示,嚼服阿司匹林可使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降低23%,正确使用硝酸甘油可使70%的患者胸痛症状在10分钟内缓解。

  记住:以上用药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 误区:不要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药、喂水,避免呛咳窒息;不要擅自使用止痛药、降压药,以免掩盖病情。数据显示,给意识不清患者喂药导致窒息的发生率达18%,擅自使用止痛药会使医生判断病情的准确率降低40%。

  3.心肺复苏(CPR):关键时刻能救命

  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脉搏消失(颈动脉搏动,颈部两侧触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AHA 数据显示,在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启动 CPR,患者生存率可达32%,每延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仅进行胸外按压的CPR,也能使患者生存率达到22%,较不进行CPR者(生存率1.4%)提升15倍。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按压方法:双手交叉重叠,用身体重量垂直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cm,频率100-120次/分钟,也就是1秒钟按2次;

  配合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裹患者嘴唇吹气),直到120急救人员到达并接管。

三、预防大于治疗:

AHA2025指南推荐的“护心法则”

24.jpg

  心梗的预防远比重症救治更重要。数据显示,坚持科学预防的人群,心梗发生率可降低70%以上。

  1.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别忽视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每3-6个月监测血压、血糖、血脂,LDL-C(坏胆固醇)目标值需控制在1.4mmol/L 以下。数据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心梗风险降低21%,控制达标者较未达标者心梗复发率降45%。

  40岁以上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每年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每2年进行1次心脏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心脏异常。统计显示,定期筛查的高危人群心梗早期发现率提高60%,救治成功率较未筛查者高35%。

  2.生活方式调整:简单却有效

  饮食:低盐(每日<5g)、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油炸食品、肥肉、甜食摄入。数据显示,坚持该饮食模式的人群,心梗风险较普通饮食者降低30%,高血压患病率降低25%。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久坐(每久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使心梗风险降低12%)。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心梗风险降低 28%,尤其中老年人群适度运动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

  戒烟限酒:吸烟使心梗风险增加2-4倍,二手烟暴露者心梗风险增加30%;酒精摄入每日超过20g,心梗风险会随摄入量增加而升高,建议不饮酒或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

  情绪管理:避免“情绪过山车”

  长期焦虑、抑郁会使心梗风险增加40%,突发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悲伤)时,心梗发生率会瞬间升高7倍。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减少精神压力对心脏的刺激。

温馨提示

  心梗从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数据显示,9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1-2年就已出现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等预警信号。救治心梗从不是“医生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正确掌握急救知识,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

  11月20日“世界心梗日”,让我们记住:早识别、快呼救、准急救,能让心梗患者生存率提升40%,更能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愿每一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心脏,远离心梗,拥抱健康!

  注解:“门-球时间”指的是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Door),到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俗称“放支架”,Balloon)并成功开通梗死血管的时间。

上一篇: 惠及40万人次!顺义妇幼“健康护航・科普同行”项目圆满收官

下一篇: 我院开展消防应急演练,筑牢安全“防火墙”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