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手爸妈必读:如何科学应对“小黄人”?

作者:孙亚男 2025-10-10 14:03:04 来源:产科护师 浏览次数: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当您怀中那个粉嫩的小天使皮肤渐渐泛黄,眼白也染上一丝淡黄时,相信作为家长的您们肯定会感到焦虑和不安。顺义妇儿医院产科护师孙亚男介绍,遇到这种情况宝爸宝妈们先别担心,这很可能是新生儿黄疸。接下来就带您了解它、认识它、科学护理它,家长朋友们就能从容陪伴宝宝顺利“退黄”。【妇幼健康科普】

  01 黄疸从何而来?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红细胞数量丰富以适应宫内环境。出生后,这些“功成身退”的红细胞被大量分解,产生一种叫做“胆红素”的黄色物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处理并排出胆红素,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能力有限,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便让皮肤和眼白呈现出黄色。这就像一场“生产”与“清理”的赛跑,暂时“清理”落后了,于是黄疸就出现了。

  02 生理性黄疸VS病理性黄疸,如何快速鉴别?

  并非所有黄疸都需要紧张,首先要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

  1.生理性黄疸可以理解为“限时访客”: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所致,约80%的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多于生后2~3天出现。

  高峰期:4~5天达高峰。

  消退时间: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

  特点:一般无临床症状,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部、颈部,偶有重者可遍及躯干及四肢、巩膜。宝宝精神好、吃奶香、睡眠正常、无其他异常。

  2.病理性黄疸就是“危险信号”:

  出现时间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黄疸进展快,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速度超过5mg/dl,黄疸首先出现在面部及巩膜,随着胆红素的进一步升高,黄疸逐渐加重,由躯干向四肢发展,手心足底最后出现。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

  特点:患儿一般情况差,嗜睡、拒奶、哭声尖利、发热呕吐、或大便呈灰白色(陶土样);可伴有贫血、感染、酸中毒、肝脾大、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实验室(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结果异常。

  03 精心护理,科学“退黄”

  科学喂养,多吃多排:

  1.尽早开奶: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哺乳。

  2.增加频次:按需哺乳,每天8-12次甚至更多。充足的奶量能刺激肠蠕动,加速胎便(富含胆红素)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合理利用日光,辅助退黄:

  1.选择时机: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阳光温和时进行。

  2.方法:让宝宝裸露四肢和背部(注意保暖),避开眼睛和私处,隔着玻璃窗或在户外树荫下晒5-15分钟,可分次进行。

  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和长时间暴晒,以防晒伤。晒太阳是辅助,不能替代医疗。

  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波长425~475nm的蓝光和波长510~530nm的绿光效果较好,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一定疗效。光疗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

  04 破除误区,避免“入坑”

  误区一:多喝葡萄糖水能退黄:错!这样做会减少新生儿的吃奶量,不利排黄。

  误区二:母乳性黄疸要停母乳: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多发生于足月儿。可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及母乳性黄疸(晚发型)。应注意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若胆红素<256.5μmol>256.5μmol/L(15mg/dl),应暂停母乳72小时,改使用配方奶;若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暂停母乳,给予光疗。

  误区三:黄疸都会伤脑子:只有极重度未及时治疗的黄疸才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

  一旦出现以上“病理性黄疸”信号,务必立即就医!

  新生儿黄疸是宝宝成长路上的一道小坎,保持冷静,密切观察,及时与医生沟通,您就是宝宝最坚强的后盾。愿每个“小黄人”都能在爱与科学地呵护下,健康、快乐地绽放出原本的粉嫩光彩。

下一篇: 孩子受伤怕留疤?术后瘢痕管理指南来了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产科是顺义区产科并发症转会诊中心,承担着顺义地区近75%的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及分娩任务。承担顺义地区近50%高危孕产妇的接诊工作,年门诊量最高达201820人次,年分娩量最高达8490人次。科室分为产科病区及产房,共有床位57张。科室有医护人员115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39人。提供产前保健、高危妊娠监测、孕期营养咨询、优生优育咨询、无痛分娩、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咨询等多项服务。与新生儿科密切合作,为早产儿、高危儿监护提供便利条件。我科具有危重孕产妇抢救、孕产期并发症相关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