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换牙出问题?可能是多生牙在“捣乱”!
医生,孩子都换完牙了,怎么又冒出来一颗?
到了该换牙的年龄,新牙却迟迟不长,
又是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多生牙?
多生牙,医学上也称额外牙,是指在正常牙列数目(乳牙20颗,恒牙28-32颗)之外多长出来的牙齿,属于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之一。【妇幼健康科普】
好发位置:常见于上颌前牙区(门牙之间或附近),称为“正中多生牙”;也可能出现在磨牙后方(称旁磨牙)、下颌前牙区等位置。
倒置位的多生牙,尽早拔除
Cbct上显示乳牙未脱落,
恒牙未萌出,恒牙有点唇侧倾斜
常见形态:多生牙的形状多变,有时形态呈正常的牙形,但更多时候是圆锥形、钉形、结节形或不规则的畸形,牙根也往往发育不完全。
二、为什么会出现多生牙
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有多生牙,其直系亲属发生的概率会增高。
2.牙板过度活跃:牙齿是由牙板发育而来的。学术认为,牙板在发育过程中过度活跃,产生了额外的牙蕾,从而发育成多生牙。
3.先天性疾病:与一些先天性综合征有关,如唇腭裂、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等患者中,多生牙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三、多生牙可能引起哪些问题?
不少多生牙并不总是会引起症状,常在拍X光片时偶然发现。但当它造成影响时,问题可能包括:
1.阻碍正常恒牙萌出:多生牙就像“路障”一样挡住正常牙齿萌出的通道,导致邻牙无法正常长出、萌出延迟或异位萌出,这也是最常见的问题。
2.导致牙列拥挤或缝隙:多生牙挤占了牙弓中的空间,导致正常的牙齿排列不齐、拥挤错位;尤其是位于两颗门牙之间的多生牙,会将两颗门牙向两边推开,导致门牙间出现明显的缝隙(正中离开)。
3.压迫邻牙牙根:导致正常牙根的吸收,使邻牙松动甚至脱落。
4.引发囊肿:埋伏在颌骨内的多生牙(埋伏多生牙)的牙囊可能发生变性,形成含牙囊肿,破坏周围的颌骨和牙根。
5.干扰正畸治疗:在进行牙齿矫正时,如果有多生牙存在,会干扰矫正方案的执行和效果的稳定。
四、如何发现和诊断多生牙?
已萌出的多生牙:通过口腔检查可直接看见。
未萌出的埋伏多生牙:需依靠影像学检查。
根尖片:用于初步筛查。
曲面断层片:最常用,可观察全口牙与颌骨情况。
CBCT(锥形束CT):显示三维立体地结构,能精准定位多生牙的位置、数量、形态及与邻牙和重要解剖结构(如神经、上颌窦)的关系,对于复杂病例的手术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五、多生牙该怎么处理?
1.定期观察:
适用情况:对于偶然发现、完全埋伏、形态较小、与邻牙及重要结构无关联、且未引起任何病理变化的多生牙。
做法:不需立即处理,但需要每年定期拍摄X光片进行监测。
2.手术拔除(主要治疗方式)
适用情况:已引起或潜在可能引起牙齿排列、萌出、健康等问题。
拔除时机很重要(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X光片综合判断):
一般建议在邻近恒牙牙根发育完成约1/2到2/3时进行;
过早手术可能伤及恒牙胚,过晚则可能已经对恒牙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如无法萌出、严重错位)。
就诊科室:
总结与建议
早发现、早诊断:儿童在换牙期(约6-7岁)时,如果出现门牙迟迟不长、门牙缝隙过大、牙齿排列异常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看口腔科医生并拍摄全景片检查。
专业评估是关键:一旦发现多生牙,不要慌张,请咨询口腔颌面外科的专业意见,医生会根据其位置、形态、对邻牙的影响以及患者的年龄,制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案(观察或手术)。
定期口腔检查不能少:即使没有明显问题,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和影像评估,是及时发现多生牙等潜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
文中所提及影像及临床图片仅为示意,具体诊断需以医生实际检查为准。如怀疑孩子存在多生牙,请及时至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