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中医科>> 杏林医话 >>正文

杏林医话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雪

作者:李竞 李歆 来源:中医科 浏览次数:

《大雪》

宋·陆游

海天黯黯万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

大雪节气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434.jpg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255度为大雪节气。“大雪”同“小雪”一样,也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此时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的可能性更大,往往会出现大雪甚至是暴雪。大雪时节,自然界中“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阴气最盛,我们人体该怎样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呢?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444.gif

  适宜:大雪时节,天寒地冻,饮食同样离不开“温补”二字,此时应以“补肾助阳”为主,以利来年春季阳气的升发。民间自古就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大雪时节,可适当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鹅肉、鲫鱼、海参、胡萝卜、茄子、山药、莲子、芡实、核桃、栗子、桂圆、枸杞、大枣、荔枝、饴糖等。此类温补食物适用于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阳虚证,同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症状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温补食物也常常作为普通人的冬季进补食物,尤其适合年老体衰且患有慢性病的人群。

  注意事项:进补要有节制,不同体质的人群,适合进补不同的食物。进补过头则会适得其反,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便秘、痔疮等疾病。

起居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453.gif

  适宜:在寒冷的冬季,睡前泡个热水澡,可以舒筋活络、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建议大家在冬季时洗澡,保持在每周2-3次,水温在36-40℃,洗澡时间10-20分钟即可,洗澡时尽量少用浴液和香皂,洗澡后可以涂抹维生素E乳膏、凡士林软膏或身体润肤乳,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分蒸发、缓解皮肤干燥和瘙痒。

  注意事项:

  1.饱餐之后不宜洗澡,此时皮肤表面的血管因受到热水刺激而扩张,导致体内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皮肤,可引发消化不良、低血糖,甚至发生虚脱、昏倒等危急情况。

  2.饮酒后不宜立刻洗澡,洗澡时人体葡萄糖消耗增加,酒精则会抑制肝脏功能,阻碍体内的糖原释放,导致血糖不能够及时补充,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全身乏力等低血糖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

  3.洗澡时间过长或室内过于密闭容易使人体缺氧,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憋气,甚至晕倒。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503.gif

  适宜:冬季运动可按人体的生物钟规律来安排,比较理想的运动时间为下午2-4点。此时室外温度较高,空气新鲜,人体精力充沛,筋骨舒展,神经兴奋,运动锻炼的效果最佳。健康人群冬季运动,首选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滑雪、游泳、太极拳等。

  注意事项:冬季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身体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加。运动种类应按照自身的体质与体力选择,且进食后、饮酒后、饥饿时、疲劳时均不适合进行运动。雨雪、雾霾天气也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513.jpg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寒冷的冬季怎样穿衣才最保暖?推荐选择深色外衣,大家都知道,衣服的颜色不同,吸收日光辐量的热量也不同,其中黑色吸收太阳的热量最多,所以在冬季可以选择深色的外衣,使吸收太阳的热量最大。同时,深色的衣服也能让人感到沉稳,更符合冬季收藏的特性。

大雪民俗—“藏冰”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522.jpg

  顾名思义“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古时,为了能够在炎炎夏日享用到冰块,一到大雪节,官家和民间就开始储藏冰块。这种藏冰的风俗历史悠久,我国冰窖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冰块的储藏并不复杂,深凿井洞,把冰放置其中,再用厚厚的土掩埋。这种藏冰的井洞,古人称之“冰窖”。一个冰窖的储量往往很大,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时,曾发现一座春秋时期的冰窖,其藏冰量竟达190多立方米。古代藏冰已有多种用途,如祭祀荐庙、保存尸体、食品防腐、避暑冷饮等等。

食疗方:桂圆红枣羊肉汤

微信图片_20191206113528.jpg

  【材料】:桂圆10颗,大枣10颗,羊肉250克,盐适量。

  【制作】:①桂圆去壳,大枣去核,切小块备用;②羊肉洗净切小块,焯水后捞出备用③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羊肉、桂圆肉及大枣,大火烧开,小火慢炖2小时,加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注意】:急性炎症、外感发热、热病初愈、皮肤疮疡、疖肿等均应忌食。

小妙招:按摩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失眠、健忘等肾虚证;2.咽痛、耳鸣等阴虚证;3.咳嗽、气喘等肺部疾患;4.消渴、尿频等泌尿生殖病症;5.月经不调;6.腰脊痛、下肢厥冷。

  【方法】:每晚洗澡或泡脚后,用左侧大拇指点按右侧太溪穴,左侧交替进行,每侧100次。此穴也可以用灸法,每侧灸10-15分钟即可。

上一篇: 孩子夜里哭说是被鬼缠身?

下一篇: 杏林医话:遇事戒怒,五畜温补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法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