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 正文

“痒”到刻骨铭心竟能让她“咬舌自尽”?

2018-05-11 17:19:26 浏览次数:

  短短三个月,10岁的佳佳体重从75斤减到36斤,在面对因时刻有“咬舌自尽”风险而嘴里塞了压舌板,浑身插满各种“管子”在ICU抢救中的女儿,佳佳的父母几乎陷入了绝望,年仅38岁的爸爸一夜之间头发白了一半。

  佳佳从小聪明伶俐,学习好,在学校还是班干部,用她妈妈的话说“从小没让大人操过心”。但是从2017年9月开学以后,佳佳饭量变小了,而且从不挑食的她只吃软的、甜的,咸的辣的都不爱吃了。起初父母没有在意,就认为小女孩爱美、怕长胖。再后来,佳佳吃饭越来越少,爱吃的甜食也不想吃了,父母问其原因,回答说“舌头痛”,父母看到孩子的舌头确实“一圈儿”都烂了,认为是“上火”,就按老家的土办法给孩子“败火”,含香油,喝生鸡蛋,可是都没有用。

  眼看着逐渐消瘦,父母这才慌了神,便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省立医院治疗。住院后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可是除了舌头不断溃烂之外,未见明显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而舌头不断溃烂的原因使佳佳不停地咬自己的舌头,而且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坏,常发脾气,经常对问话不答,甚至不吃不喝。经多科室专家会诊,最后还请当地精神科专家,会诊的意见大体有四种:1.厌食症;2.抑郁症;3.重性精神病;4.癔症性精神病。虽然会诊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意见认为是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可是各个精神专科医院都没有抢救身体危急重症的能力。所以在当地省立医院住院半个月之后,佳佳2017年底被辗转送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治疗,入院时孩子的体重仅36斤,整整瘦了39斤。

  经过三天的抢救,佳佳的身体情况从不断恶化开始了正向逆转。在佳佳住院后的第四天,作为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的专家,崔永华主任给孩子进行了院内会诊。由于孩子嘴里鼻子里都是“管子”,孩子说话比较困难,经过快速的心理“破冰”之后,孩子点头表示愿意回答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511171816.jpg

  崔主任把最想知道的信息整理成几个封闭性问题:

  1.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太胖想减肥?

  2.是不是感觉不想活了?

  3.耳边或头里面有没有声音让你咬自己的舌头?

  4.有没有外力控制着你咬自己的舌头?

  5.是否觉得自己的舌头有特别难受的感觉,比如很痒,很热或很酸等?

  虽然孩子只是回答了几个“是”或“不是”,但却给专家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崔主任写下了初步会诊分析:10岁女孩,主要临床症状为:咬舌头,进食减少到不进食。孩子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以排除重性精神病和癔症性精神病;没有觉得自己太胖想减肥的主观愿望,所以排除厌食症;虽然情绪不好,容易生气,但没有自杀观念,不是因为不想活才咬舌头,而是因为总咬舌头把自己弄成这样而生气,所以不符合抑郁症的特征(临床中很少见到这种慢性折磨自己的自杀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断的咬舌头,是因为总觉得舌头痒,那种从里到外的痒到骨头里的感觉让她难以忍受,只有通过不断咬舌带来的疼痛来暂时缓解这种“刻骨铭心”的痒。最后,崔主任诊断佳佳患上了一种特殊的抽动症——感觉性抽动,并按照这种思路给其制定了针对性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放松的方案。

  再见到佳佳的时候是会诊三个星期以后。佳佳和父母来到门诊找崔主任复诊。这时候的佳佳已经出院快一星期了,脸上开始有了笑的模样,虽然身体还没有恢复好,但已经不咬舌头了。崔主任向其父母询问了佳佳小时候有没有过眨眼睛、耸鼻子等小动作的经历(上次会诊时父母不在场),得知孩子5、6岁的时候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眨眼睛,当时家长只认为是坏习惯没有多想,后来自己就好了。这段简单的病史资料让崔主任更加确信了上次会诊的结论——即感觉性抽动。

  关于感觉性抽动:

微信图片_20180511171909.jpg

  近年来,抽动症因其逐渐升高的患病率和严重而广泛的损害而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该症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如挤眉弄眼、作怪相、耸肩膀、甩胳膊踢腿等)和发声抽动(清嗓子、咳嗽声、鼻吸气声、说脏话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症状、情绪问题、攻击破坏行为、学习困难等。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1,平均起病年龄为6岁。

  抽动症在发作之前,部分患儿是有一定感觉存在的。个别抽动症患儿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先兆感觉,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约占26%。在本案例中患儿的舌头痒就是一种先兆感觉,而“咬舌头”就是这种感觉导致的抽动行为,从而被称为“感觉性抽动”。由于不常见,所以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和忽略,特别是6岁以下的患儿,不会描述这种感觉,所以就更容易发现。治疗原则遵循抽动症治疗原则。

上一篇: 家长切莫错过0-1岁宝宝大运动发展关键期

下一篇: 聚焦心理健康 我区开展孕产期和婴幼儿心理保健大讲堂

相关专家

姓名:崔永华(北京儿童医院专家)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向Ta咨询详细

专长:

各种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孤独谱系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

出诊时间:

出诊: 星期一 上午 星期五 上午

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