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为什么护士不敢保证给孩子“一针扎上”?一文揭秘静脉穿刺的医学真相

作者:王雪莲 2025-09-19 17:15:33 来源:儿科门诊 浏览次数:

"宝宝血管这么明显,怎么又扎偏了?"

"能不能换个技术好的护士来?"

"要是扎不中,孩子又要多受一次罪!"

  在医院的儿科输液室,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儿科护士,我们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一针封神",在现实中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但有些医学真相,必须让家长知道。【妇幼健康科普】

为什么“一针成功”并非总能绝对保证?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看似简单的“扎针”动作背后,实则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复杂技能。与大众想象不同,静脉穿刺绝非“看准血管扎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项需要综合评估、精细操作和丰富经验的医疗行为。

穿刺是“技术”,更是“经验+判断”

  护士需要通过目测和触摸来判断血管的位置、深度、走向和弹性。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精准的手感。即使判断准确,穿刺过程中血管滑动、滚动也是常见情况。穿刺过程中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血管壁特别脆弱,针尖轻轻碰到就可能破裂;孩子突然的剧烈动作可能导致针头移位。这些都是操作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一次成功的穿刺是技术、经验、孩子配合度、血管条件,甚至一点点运气的共同结果。就像最优秀的射手也无法保证每一箭都命中靶心,但我们会用尽所有技能和心力去瞄准。

影响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不同人群的血管条件差异显著:

  (1) 婴幼儿患者:

  儿童的血管细小、位置表浅,加上恐惧哭闹、肢体扭动,使穿刺难度倍增。婴幼儿静脉穿刺是护理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

  (2) 特殊疾病患儿:

  脱水患儿血管充盈不足;心脑血管病患儿血管硬化、弹性差;长期化疗患儿血管因药物作用变得又硬又脆;肥胖患儿血管位置深不易触及。这些病理变化都显著增加了穿刺难度。

  (3) 心理状态:

  患儿的紧张、恐惧会导致血管收缩,尤其是儿童见到针头时的剧烈反应,会使本已细小的血管更加难以定位。一位护士描述道:“孩子由于疾病的不适,在此时哭了起来,使调整好准备给宝宝穿刺的宝妈再次崩溃”。我曾见到过宝妈因为是第一次经历宝宝穿刺会哇哇大哭。这时护士不仅要安抚宝宝还要安抚妈妈。我还遇到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子在那啼哭的场面。

  (4)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光线不足、室温过低(导致血管收缩)等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护士的操作精度。在急诊或夜间情况下,护士可能需要在照明不足的环境中操作,这时穿刺难度就会增加。

  (5)护士情绪压力也直接影响操作质量:

  当护士处于紧张、焦虑时穿刺成功率会下降,当家属要求较高时,往往会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原本是一针穿刺可以成功,结果反而因增加护士压力而导致成功率下降。

  (6)不保留留置针,增加穿刺次数,破坏血管条件:建议保留留置针(72-96小时),减少反复穿刺,保护好血管。

构建理性医疗认知的社会呼吁

  静脉穿刺虽是小操作,却折射出当前医疗环境中深层次的问题——公众(家长)对医学复杂性的认知不足,对医疗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足。

  家长请知晓:

  静脉穿刺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保障正确用药、合理输注比“一针成功”更重要。我们和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我们将用专业、轻柔的方式,一次成功完成操作,让孩子少受罪。对于穿刺困难患儿,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且请经验丰富护士协助完成。

  在理解与信任中前行

  请家长朋友理解:每一位技术娴熟的护士都经历过生涩的初学期;每一次成功的穿刺都依赖于您和宝宝的配合;在这个意义上,对护士“不敢保证”的理解,不仅是对专业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孩子长远健康投资的智慧。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只有让医学的复杂性和医疗风险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本就承受巨大压力的医护人员才能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服务患者”。我们知道,每一次穿刺,刺在孩子身上,也疼在父母心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孩子的眼泪和哭声,同样是扎在我们心上的针。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彼此。

  “一针成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也是我们儿科护士日复一日苦练技术、积累经验的动力源泉。我们会持续精进,力求做得更好。也恳请您多一份理解、信任和配合,让我们心手相连,共同守护孩子少受疼痛之苦,让每一次必要的穿刺都尽可能成为一次温暖的、被理解和支持的经历。

实用贴士

  穿刺前的准备:

  保持冷静:您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深呼吸,用平稳的语气与孩子交流。

  适当告知: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玩偶演示"小管子帮助药物打败病菌"的概念。

  选择合适衣物:穿容易卷起袖子的宽松衣服,避免高领妨碍头皮静脉穿刺。

  穿刺过程中的配合:

  正确固定姿势:按护士指导抱好孩子,通常需要适度约束肢体。

  分散注意力:用玩具、儿歌或手机视频吸引孩子注意。

  避免突然干预:即使出于好意,突然的肢体接触可能干扰操作。

  告诉孩子"会有点不舒服,但很快就好",比说"不疼"更可信。

  成功后及时表扬孩子的勇敢,建立积极记忆。

  愿孩子们都能早日康复,笑容常在!

上一篇: 隐形义齿:快速重绽完美笑容的“隐形卫士”

下一篇: 孩子换牙出问题?可能是多生牙在“捣乱”!

相关科室

  一、人员组成:  儿科目前拥有医护人员81名,其中医生54名,护士27名。  54名医生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27名,住院医师14名;博士1名,硕士生26名,本科28名;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培训3人;另外,返聘人员5人。  27名护士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22名;本科学历21名,大专学历6名。  二、儿科综合简介:  儿科临床工作是以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及多专业疾病为主要工作重点,如针对儿科季节性、流行性疾病及专业病的诊断与治疗,慢性疾病的诊疗、管理与教育,为本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孩子们提供了便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