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耳痛 当心急性中耳炎!

作者:杨书勋 2025-05-23 16:06:58 来源:耳鼻喉头颈外科 浏览次数:

9.jpg

  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儿童中为 4%左右,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年龄段为 1~2 岁,冬春季节是发病的高发期,而且与上呼吸道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 10%左右。

  为什么会患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指细菌和(或)病毒等病原体进入鼓室引起的中耳腔黏膜感染,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在 48 h 内发病,病程不超过 12 周。急性中耳炎是病原体侵袭中耳腔黏膜引起的急性感染,其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和病毒,也有一部分为肺炎支原体等。那病原体是怎样进入中耳腔的呢?

  很多人认为急性中耳炎是由挖耳朵或耳道进水引起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挖耳朵或耳道进水通常引起外耳道炎,不会引起中耳炎只有在鼓膜已有穿孔时,进入耳道的水才可能携带病原菌经鼓膜穿孔处进入中耳腔,进而引起中耳炎。另外,在进行鼓膜穿刺或置管、鼓膜外伤时,病原体也可以经鼓膜穿孔处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实际上,经外耳道和鼓膜途径引起的中耳炎仅是少数。

  急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途径逆行感染引起。在普通感冒或急性传染病时,鼻腔和(或)咽腔存在大量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尤其在不恰当地擤鼻子、捏鼻鼓气、鼻腔冲洗、婴幼儿哺乳姿势不当、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时,可极大增加逆行感染的风险。

  为什么儿童易患急性中耳炎

  儿童的咽鼓管与成人相比短而宽,并且开口处位置低,当鼻腔和(或)咽腔存在病原体时,容易进入咽鼓管进而逆行感染进入中耳腔,所以儿童比成人易发生急性中耳炎

  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很容易发生感冒,且感冒次数的增加带来患急性中耳炎机会的增多,再加上儿童容易做出反复回吸涕或过度用力擤鼻涕等不良行为,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急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是什么?

  急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疼痛多位于为耳道深部,多呈持续性,多为一侧发病,也可能双侧同时发生。婴幼儿的耳痛可能表现为易烦躁、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哭闹不止、影响睡眠。大多数耳痛持续几小时到几天,多可自行缓解。急性中耳炎通常不伴发热,在早期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时可能会有发热,但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会出现明显耳痛,同时伴有高热、哭闹、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缓解。急性中耳炎通常不伴听力下降,仅部分患儿早期出现,治愈后可恢复。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进步,中耳炎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减低。以急性中耳炎治疗不规范或不彻底,进而转化为分泌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较常见,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闷不适、耳鸣、甚至耳漏症状,但部分儿童无明显不适,极易贻误诊治。少数患者可因炎症刺激面神经,出现口角歪斜、面部表情不对称等面瘫表现。颅内外并发症现极少发生。

  家长怎样识别和应对?

  儿童感冒期间、之后或之前突然出现持续性耳部疼痛,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无加重,就要考虑到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此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转为慢性中耳炎

  另外,一定要遵医嘱复诊。复诊时医生会通过观察鼓膜颜色变化、鼻腔炎症情况等来判断病情转归,必要时可行声导抗检查。大部分患儿可在2~4周内痊愈,仅少部分患儿可能转为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多不明显,如果家长因为患儿没有耳部症状而误以为病已痊愈,忽视了复诊,就可能贻误诊治。万一发生了分泌性中耳炎也请不要担心,大多数分泌性中耳炎均能通过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怎样预防急性中耳炎

  首先,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急性中耳炎多继发于普通感冒。通过锻炼身体、规律生活方式、健康饮食等来减少感冒发生,可有效减少急性中耳炎的发生。

  其次,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减少逆行感染机会。不恰当地擤鼻子、捏鼻鼓气、鼻腔冲洗、婴幼儿哺乳姿势不当、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等不良行为,极大增加了病原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的几率,要予以积极克服,尤其在感冒期间更要注意。

  再次,在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时要保证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鼓膜外伤时,避免耳道进水或污染,及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已有鼓膜穿孔的情况下,避免耳道进水、滴药和挖耳等,避免病原体经穿孔处进入中耳。

  最后,及时治疗鼻腔、咽腔和外耳道疾病,减少这些疾病对咽鼓管和鼓膜的影响。

下一篇: 超微创阑尾切除术 无痕守护童年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