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教师护嗓必读: 让“讲台之声”更持久

作者:张杰 刘恒鑫 2025-09-11 17:15:01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浏览次数:

  “教师节”刚刚过去,我们在感谢师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作为传递知识桥梁的美好嗓音。相关统计显示,教师嗓音障碍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尤其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的教师。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把教师嗓音疾病作为一种职业病进行防治,教师的“失声风险”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与职业寿命的隐形威胁。【妇幼健康科普】

一、嗓音受损的三大“元凶”

  1.职业性用嗓过度

  · 高强度持续发声:课堂用声、课间管理、家长会等延伸场景进一步增加用嗓负荷,导致声带长期处于“超负荷振动”状态。

  · 错误发声习惯:绝大部分教师未接受过科学的发声训练与指导,讲话常常喉部肌肉过度用力,发声方式不当,导致声带黏膜反复摩擦损伤。

  2.环境与理化刺激

  · 教室粉尘:粉笔灰、教室空调环境容易导致咽喉干燥,咽部黏膜持续受刺激,导致嗓音疾病风险增高。

  ·不良生活习惯: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熬夜备课、饮食作息不规律,咖啡因摄入等风险因素加剧咽部不适。

  3.生理与心理因素

  · 呼吸道感染:感冒后未及时休声易引发急性喉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病变。

  · 情绪压力:课堂管理中的情绪激动会导致声带瞬间紧张,长期焦虑则影响发声稳定性。

二、教师常见嗓音疾病及预警信号

wechat_2025-09-11_171550_291.jpg

  预警信号需警惕:

  · 声音嘶哑持续2周未缓解;

  · 发声时伴随咽痛、咳嗽或痰中带血;

  · 清嗓后症状加重或出现“破音”。

  三、科学护嗓“五步法则”

  1.用嗓管理:给声带“减负”

  ·控制时长:避免持续不间断发声时间过长,课间强制“静音休息”5-10分钟;

  · 借助工具:使用无线麦克风讲课,降低音量需求;

  · 替代清嗓:用“慢吞温水”的方式代替清嗓行为,避免声带损伤。

  2.环境优化:打造“润喉”课堂

  · 可使用加湿器将教室湿度维持在40%-60%,减少粉尘悬浮;

  · 优先采用白板或无尘粉笔,板书后及时擦拭。

  3.饮食与作息:从内滋养发声器官

  · 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要小口慢引,避免大口狂引,保持日常饮水习惯。

  · 忌口清单: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及酒精、浓茶等。

  · 睡眠保障:每天7-8小时睡眠,声带也需保证充足休息。

  4.科学发声训练:让嗓音“省力”

  ▶腹式呼吸法

  · 步骤:站立时双手置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而非胸部),呼气时缓慢收缩腹部,气流均匀呼出;

  · 作用:增强气息支撑,避免喉部肌肉过度用力。

  ▶共鸣发声练习

  · 方法:

  吹吸管:用吸管对着水杯中的水缓慢哼唱;

  唇颤法:通过嘟嘴唇的方式找到前置共鸣的位置(哼鸣:ma...ma...ma...ma...ma)。

  · 频率:每日早晚各练习5-10分钟,改善声带闭合功能。

  5.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每学年进行一次喉镜检查,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时:

  · 长期声音嘶哑伴黏液分泌增多;

  · 用嗓后出现颈部疼痛或吞咽异物感。

温馨提示

  教师的嗓音不仅是职业工具,更是传递知识与情感的“桥梁”。保护嗓音,需要教育部门提供声学优化的教学环境(如隔音教室、扩音设备),更需要教师从日常习惯入手,学习如何科学用嗓,方能有效防治嗓音障碍。

  针对教师嗓音疾病高发的现状,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每周一12:30-14:30开设嗓音疾病门诊,可以为教师提供嗓音健康科普宣教、嗓音功能评估及嗓音行为学干预,指导教师建立嗓音保护意识;掌握科学用嗓方法;提升嗓音发声效率;有效解决教师嗓音障碍难题。


下一篇: 美容与普通缝合有区别?为何美容缝合更“精致”?

相关科室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综合外科成立于2017年6月,现有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护理团队6人,护工1人。床位20张,收治患儿范围包括新生儿外科、儿童普通外科、儿童泌尿外科、儿童烧伤整形外科、成人普外科、肛肠外科、骨科、成人男科等。年门急诊量约6万人次,病房年手术量约800余例。目前以腹腔镜微创技术为特色,以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腹部急症及女性肛肠疾病为优势。尤其医院聘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移植科主任张廷冲主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致力建设依…